大通胀,要来了?
作者 | 和卿
责任编辑 | X博士
这两年,隔三差五就会来一轮小救市,一救市就涉及到放水,于是不少人患上了“间歇性通胀恐惧症”。
最近,这种情况又出现了。
不少人认为我们财政要搞万亿规模化债,再加上央行宽松的放水节奏,最终一定是水涨船高,出现大通胀。
笔者以为,就目前救市节奏,我们不仅不会发生大通胀,反而会让通缩时间持续拉长。
首先,不少人认知上就有两个错误。
一个是,我们这几年央行在不断降息、财政发债,所以当前的大环境是一个“大放水”的环境;另一个是,财政决定搞万亿规模的化债,所以财政政策是极度宽松的。
针对第一个条件,很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我们的货币是趋势性收缩的!
就拿大家熟悉的m2来说,看下图:
虽然我们的货币总量在缓慢增加,但从去年6月开始我们的货币增长势头就开始明显放缓。上图的曲线斜率平坦化以及官方公布的m2同比增速下滑都说明了这个问题。
为何如此?
因为贷款人在减少。
贷款创造货币!
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,我们整个经济的贷款增速就一直在下滑,进入2024年下滑的速度更是加快了。
正所谓,钱就是债,只有有人通过银行系统借钱了,负债了,钱才会诞生才算放水。
一个贷款快速下滑的经济体又怎么可能称得上是大放水呢?!
很多人只是被央行扩表(放水)的动作迷惑了,认为它在放水就是大放水,而实际上它只是在向金融系统放水以维持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(流动性充足),至于银行会不会向外大规模放贷,它则很难管的住。
这也是当前央行频频出新货币工具的奥义所在——解决银行不愿放贷,央行对经济影响减弱的困难。
至于化债,看似是地方又要发债借钱会产生新的货币,但是别忘了今年是“资产荒”,很多人都抢着要政府发的债。所以这个过程,相当于地方将社会上的钱筹集起来,然后再通过还债散发出,它并没有通过银行大量地借钱,社会上整个货币总量并不会出现大的异动。
记住,如果老百姓去买债券,那么化债就只是将社会上的存量货币转移,不会立马印出来更多的钱。
综上,现在很多人凭借“我们在搞大放水所以会发生大通胀”的说法,事实上就错了。
真实情况是,我们的“活水”在萎缩、在趋势性下滑,何来大通胀一说?!
此外,更重要的一点是,很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我们现在走的是“去杠杆化风险+重投资”去稳住经济的路子。
去杠杆化风险,奠定了整个经济环境货币宽松有限,财政紧缩难改的主基调;而偏重投资的模式,注定货币宽松放出去的不是水,而是更多的廉价工业品。
这种组合就注定不可能发生大规模通胀。
为什么会这样呢?
因为货币和财政发力的锚均是投资,均是为了生产更多的商品而非消费。
特别是在财政补贴的作用下,除了房地产,我们的其他固定资产投资都保持了比以往更高的增速,其中:
采矿业保持在15%的投资增速,
制造业保持在9%的投资增速
通讯电子等制造业保持在14%的投资增速。
虽然不少人感觉不到,明明去外面吃饭变贵了、水电燃气和西红柿涨价了。但是你一定知道电动车搞价格战,钢铁、光伏等行业协会发文“反内卷”。
这就是我们当前经济的物价现状:高度市场化的非工业品降价,需求弹小、市场化程度不够高的生活必需品涨价,综合到一块儿就是我们的gdp平减指数负了两年。
前不久,摩根士丹利给出了我们三种经济增长模式对应的通胀情况:
第一种,为完成gdp依然更加偏向投资,那么通胀不仅起不来还会继续萎缩,gdp平减指数继续维持在-0.5%到-1%之间;
第二种,专注于去风险,容忍经济适度放缓减少投资,那么通胀会相对低迷,但会比第一种情况好一些,gdp平减指数小于-0.5%;
第三种,从促消费入手完成gdp任务,那么通胀会逐步恢复到2%—3%的温和状态。
今年以来我们一直在三种状态之间切换,但主线仍然是第一种。
综上,笔者认为,我们的主线任务模式不切换,我们不但不会发生大规模通胀反而会让通缩的状态持续拉长。
而对于我们个人,现金等高流动性资产仍然是首选,投资则紧跟政策临时扩张的节奏短线玩玩足以。
总之,心里怀揣着我们会大通胀的可以洗洗睡了。